寻找太行公仆
——初二年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在附中党委的统筹安排下,初二年级全体党员教师在陈景仁书记的带领下,按照既定的《初二年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从4月初开始针对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理论知识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使党员教师们收获丰厚。
借着这股浓厚的学习之风,为了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深入,5月10日,利用周日休息时间,初二年级全体党员和部分入党积极分子一行32人乘车驶入卫辉市,深入太行山区,去寻找一块镌刻在太行山上的丰碑,那里铭刻了太行公仆——吴金印的丰功伟绩。
吴金印——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出生在河南省卫辉市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青年时,党组织先后把他送到省团校和中央团校学习。穷苦出身和党的培养教育,使吴金印对人民群众一往情深。1968年春,他来到革命老区,也是远近闻名的穷山沟狮豹头乡担任主要领导,以后又到其他乡任职,在基层这一干就是31年。在担任乡镇主要领导28年间,吴金印多次放弃组织上调他到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始终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基层,扎在群众之中。在基层,吴金印看见群众吃的是汤水泡糠团和野菜,他暗下决心,拼上一条命,也要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
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心务实,吴金印以此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爱戴。狮豹头、唐庄的群众几次为他立碑,都被他撤了。羊湾村的群众怕他再撤碑,就把碑文刻在了太行山的峭壁上。一个党员的农村形象,就像太行山一样巍峨高大,矗立在人们心中。
车向东北,我们首先途经了吴金印同志仍然为之奋斗的唐庄镇。从1987年底开始,吴金印出任唐庄乡党委书记,挑起了治理这个闻名太行山南麓的穷窝子的重担。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硬是把当年住的是破草房、土窑洞,吃的是糠菜粮,穿的是破烂衣的唐庄换了人间,建设成了现在文明、富裕、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今的唐庄,在宽阔的107国道两侧,万亩桃园葱翠鲜绿,一片生机盎然;一个个村庄整齐有序,气派的村庄别墅林立,一片的和谐,让人很难与当年的穷窝子联系在一起。此情此景,也让我们不得不感慨党的英明领导有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之快,同时也更加强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车子继续前进,驶入了吴金印同志早年拼搏过的地方——卫辉市狮豹头乡。吴金印在狮豹头担任主要领导的10多年间,带领群众凿山洞6个,筑大坝85道,建小水库和蓄水池25座,修渠道3.8万米,植树20万株,造田2000多亩。为改变山区与世隔绝的局面,吴金印带领狮豹头群众硬生生的用铁锤和石钎凿开了太行山石壁,修筑高标准山区公路20公里,建公路桥8座。秃岭上长满了庄稼,乡亲们吃上了白馍。大伙儿乐得合有拢嘴,编了顺口溜来赞颂这位一心为民造福的好领导:“困难,困难,困在家里跳不出小圈子就难;出路,出路,打破封闭走出山门才有路… …”。
如今的狮豹头依托当年吴金印书记奋战下来的遗产,工业、农业、旅游业都有了飞速的发展。青年洞、群英洞配合着辖区内的三个大水库,汛期泄洪、旱季蓄水,确保着农业的旱涝保收;山青了、水绿了、公路畅通了,跑马岭生态园、林源洞、灵龟寨… …一个个景点构成了一片旅游景区,当年的穷山沟变成了山水之乡,迎接着八方来客。
从吴金印的工作历程我们不难看出,他是一位紧跟党的步伐,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党的好干部。30多年来,他扎根基层,锐意改革,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工作思路,制定具体贯彻落实的有效措施。在狮豹头工作的10多年,他就从山区实际出发,提出“封山育林,兴修水利,拦河造田”的工作思路;而“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是吴金印到唐庄镇之后逐渐形成的新的工作思路。就是靠着这样的智慧和奋斗,吴金印满怀战天斗地的豪气,谱写了一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歌。
一天的行程,却让我们一行30多人感受无尽,沿着太行公仆奋斗的脚步,使我们真正看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以人为本,忠于人民。而近一个月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学习在这一天似乎有了顿悟:只要是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忠诚,下决心去奋斗,就会出思路、有办法;只要是立足本职,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就是科学发展,就会出现和谐发展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