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号下午国际部加拿大籍华裔外教艾思祺老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我校全体外语老师作了“英语国家经典歌曲赏析”;本次活动是在国际部赵振华校长、王晓玲主任和外语组组长臧绍民、张丽娜的共同努力下得以顺利开展。
整个报告持续近两个小时,艾老师通过视频、音频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各国经典英文歌曲的作曲背景、音乐风格和文化价值等;整个报告过程,与会老师聚精会神、沉醉其中,如同参加一场异国的古典音乐会,受益匪浅,感慨颇多!
艾思祺老师简介 艾思祺(Seegee AYE)原名艾晓霖,上海出生,文革前去香港与父母团聚前就读于上海海运学院。 1967年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土木工程系,先后在大同中学和信义中学担任数学教师。1971年开始留学加拿大,先后在蒙特利尔Sir George Williams 大学和Concordia大学取得数学学士硕士学位和艺术学士学位(主修电影辅修音乐)并长期在当地的Dawson College 和Champlain College任教数学。
艾思祺或许是一位非常幸运的中国人,因为在十年动乱中他不但没有中断接受完整的教育而且还出洋留学,除了学到数学本行专业还接触到孔孟之道老庄哲学等中国古代思想,并一直浸泡在西洋古典音乐等艺术气氛之中,长期接受到中西文化的熏陶。本世纪初,他在加拿大提早退休回来中国教书。开始在江西东华理工大学任英语教师,后来先后在无锡南京等地至现在广州华南师大的剑桥大学预科课程任教数学。
尽管对艾思祺来说数学是他本行,他大部分时间却花在音乐和电影活动上。1982年他从Concordia 电影系毕业后一直参与各种电影活动如参与香港影片《秦俑》制作;与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席罗西克先生合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也是北美第一次中国电影节),每年接待来加拿大参加‘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的中国电影代表团,二次访问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并极力推崇现代纪录片的理念(后来这种理念的推广或许在司徒兆敦教授的身上产生了效果),八十年代中后期艾思祺每年携带大量录像资料给中国电影界人士参考,。。。。这些资料包括音乐,电视,歌剧,舞蹈,美术等等方面(当时是上海文化局,电影局,广播局的一件大事)。 从本世纪开始在中国教书期间,艾思祺用“即兴曲”和“成于乐”的网名在新浪UC音乐房间里(古典印象,名曲赏析古典和歌剧Salon等)经常做系列讲座,长期来一直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欢迎。
艾思祺出生上海所以对上海很自然有种特别感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就在干部中极力推广他的“开发浦东为新上海理论”;九十年代初曾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改革上海公交车”的具体建议并得到当时领导的重视,不少建议(如取消月票,取消车上售票员,前上后下,空调车,。。。)一一采用并在全国各地逐渐推广开来;八十年代后期艾思祺曾向当时上海广播局长邹凡阳提供意见,后来没有采纳日本设计坐落在人民广场的铁塔电视塔,并建议派人去参观多伦多的CN塔,极力推荐黄浦江边的陆家嘴为地标建筑的坐落点,似乎这一切都生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