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和他的研究生团队十余年如一日地行走在田野调查的道路上,足迹遍布四方。他们拜访了超过300位民间艺人,用心聆听,用情收录,收集了450余件珍贵的少数民族乐器;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关于少数民族乐器保护与传承的动人乐章。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温情与坚持的故事,感受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与执着。
杨琛老师同期声:“这是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哈尼族的门捷师傅做的哈尼族的期哩(乐器),期哩的特点就是主体管身特别长,因为它特别长,你手指在下面,这个嘴靠不到上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在上面支出来一根管,形成这样一种形态,可以演奏非常低沉的这样一种音响……”
这位老师名叫杨琛,是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2006年来到云南工作后,杨老师被这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所吸引。2012年开始,他与他的研究生团队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少数民族乐器田野调查和收录之旅,截至目前,共拜访了300多位民间艺人,收录了450余件珍贵的少数民族乐器。这些乐器的背后,承载着的是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 杨琛:“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乐器可能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失传,但是我觉得至少趁着民间艺人还在世的时候,我们对它进行一个全面地采录,采录乐器的制作流程、它的音响特性等等,把这些信息采录下来、保存下来,(以后)即便这些乐器失传了,我们还有这样的资料,将来我们对这些乐器进行复制、复原的工作都还是可以去完成。”
田野调查与少数民族乐器收录工作虽意义深远,但挑战重重:乐器散落村寨、艺人难寻、交通复杂、气候多变、语言隔阂、运输困难……但向来乐观的杨老师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 杨琛:“我经常教导我们学生,一个人最简单的一个行为就是放弃。我觉得遇到一些事情的话,应该去思考一下怎么样能够把这个事情做成,我觉得这个最重要。”
杨琛老师学生 保罗慧怡:“他是让我非常佩服,他也激励到我。因为我本身也是少数民族(哈尼族),我觉得一个人他做了这么多事他可以影响到别人,然后让我们也觉得我们可以去做这样的事情,接下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去传承去保护这些乐器,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照片中的老人名叫资木拉,是杨老师拜访的首位民间艺人,更是一位传奇般的宝藏艺人,能制作8种不同类型的基诺族乐器,如今已86岁高龄。与资木拉相似,许多民间艺人亦年事渐高,这让杨老师越发深感少数民族乐器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 李晓琼:“众所周知,云南是我们中国少数民族资源非常丰富的一个省份。我们学院有杨琛老师这样一位长期在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挖掘、保护在不断地做研究的这样一位老师,作为学院我们为杨琛老师感到非常的骄傲。”
杨琛老师学生 石大卫:“2023年2月,我和老师一起去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进行采风时,在与民间艺人道别的时候,民间艺人恋恋不舍地向我们表示说未来这些少数民族乐器的传承还要靠我们年轻人,这句话令我深受感动也备受鼓舞,更加坚信了我在未来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努力的这样一个决心。”
少数民族乐器对研究民族文化的渊源与交融有着深远的意义,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依托杨琛团队采录的少数民族乐器及各界捐赠,利用学院公共空间精心打造了“中国——南亚东南亚国家非遗音乐舞蹈教育资源数字化陈列馆”,展出600余件少数民族乐器。每件乐器旁独具匠心地设计了特色卡片,展示制作人详情,以彰显对民间艺人的敬意。作为国内首家融合西南与南亚东南亚特色乐器的展陈馆,它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接触乐器的机会,促进了学生音乐文化素养提升和学院学科发展。
杨琛老师学生 保罗慧怡:“(在这里)我们见到了许多已经失传或者濒临失传的乐器,(原来)很多都只在《中国乐器大辞典》或者《乐器百科》上看到。那些乐器它的始末、它的溯源、它原来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还有就是乐器制作技艺的制作人传承人他们的一个历史,这让我学习到了非常多的东西。”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 杨琛:“我们这个陈列馆没有任何门槛,很多的学生你只要来学校,不管是上课也好还是来办事也好,你只要有几分钟时间就可以过来参观。”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 李晓琼:“近年来包括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民族艺术研究院,很多的专家都到我们乐器陈列馆来参观,我们学院现在已经把这个乐器陈列馆纳入我们学院对外宣传展示的一个重要宣传窗口。”
未来,除了持续扩充陈列馆的乐器收藏外,学院还计划推动陈列馆数据库建设,促进少数民族乐器实物与数字化信息的融合。
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 杨琛:“我其实特别希望多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够到我们陈列馆来,尤其还有考古文博这方面的专家们,来提一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我们馆将来在各个学科领域中会有更好的成果。”
如今,杨琛团队依旧坚定不移地行走在收录少数民族乐器的道路上,用实际行动谱写着少数民族乐器保护与传承的动人乐章。引领更多的人领略少数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共同推动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校友简介
杨琛,汉族,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96届初中、1999届高中毕业生,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声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乐器学出站博士后。云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音乐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少数民族器乐”分支副主编,主要从事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研究。